在网上看到一个文章很有趣,名字叫做《一人带火一座城》。
其实我看到这个标题会有两个想法,一是这种标题是根据人们的好奇心写的营销性的标题,不过有时候这种标题也不全是纯盲目虚假夸大纯吸引人的眼球的情况;还有一个是类似这样的案例放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也属于癫狂中的正常现象,不过我还是想进去看看别人是怎么批判的。
我来讲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湖南怀化,有一家毫不起眼的理发店,二三十平米的店面,斑驳的白色墙壁,些许褪色的发型宣传画,你应该不知道这家平平无奇的小店因为理发师晓华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最早发生的是晓华理发的视频突然意外走红,点赞突破百万,一周内涨粉超百万。原因嘛也很正常。我想来欣赏有技术在身的人,晓华老师是一个有水平的理发师,会考虑顾客的需求,剪出一个让顾客满意的发型。在戏谑为盲盒的Tony界,这是比较难得的存在。
对网络娱乐热点不是那么关注的我,竟然也会在网络上的各大热搜上看到这件事,其热度可见一斑。线上的热度迟早会蔓延到线下,只不过对晓华来说,这份热度来的属实有点快,不出所料,晓华的店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很不巧的是(拜各路网红所赐)我对这个头衔带有一些“偏见”,全国各地的网友、理发师同行、其他网红、明星大V “慕名而来”。看着小店外面被围得水泄不通,乐,看着看着,有一句话冒出来:他们到底在追什么,图啥?
去理发的人,不一定真的是为了理发。更多是为了“到此一游”的证明。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或者是远远的观察,只为了发一条朋友圈、一条短视频,告诉别人:我也在这场热点里。那一刻,理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参与了大家都在谈论的东西。我也理解这种心情,自然会有一种自然而然又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和兴奋感。
不过这也许是好事,因为几十万次的月客流量,仅仅是在晓华的理发店门口就带火乐几十家临时店铺,直接拉动了周边的现场消费。网上流传的是对整个怀化的消费贡献达到了1.8亿。当地反应速度也很快,连夜给长泥坡铺上了柏油路,街道派出了专人维持秩序,搭起来百米网红集市,推出了旅游专线,前往理发店的游客可以享受旅游优惠,打造了“剪美美的头发 游美美的怀化”宣传口号。很快,有着各种明星加持的小直播间,在线人数超越6700w(网络数据) 整个城市都被这种“造神运动”给带动起来。
现代的浪潮来的快,去的也快,汹涌时很壮观,退去时却毫无声音。(就像感情)
我觉得晓华是一个受害者。她被迫走到聚光灯下,灯光刺眼,晃得她坐立不安。
流量为王,指的是会依附流量的人。晓华是一个朴实的手艺人,靠真诚“侥幸”成名,却被流量推着走。“不赚认知以外的钱,做个普通人,自己就剪剪头发就行了”,晓华是清醒的,也有对网红经济的无奈。好在爆火的插曲已经结束了,她的生活也差不多归于平静了。
我想起来自然界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赘述了。从独立到依赖的风险,野生动物的改变不仅影响它们自身,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长远影响,外界的帮助可能是短期的关爱和怜悯,但却是长期的毒药。不过呢这个和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也不一样,社会上的各取所需并不是简单的帮助和外界干扰,不可相提并论。
“现代的浪潮”,其实就是我们不断被推向一个又一个热点。它并不坏,也没有错,只是快。快到我们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跟着跑起来了。可潮水退去后,能留下来的,往往只有我们自己的感受。
一夜爆火,万人打卡,蹭流量的同行和网红蜂拥而至,平时门可罗雀的小街道成了“流量苍蝇”群魔乱舞之地,形形色色的人为了流量丑态尽显。潮水退去,依旧门可罗雀。
所以我想提醒自己:与其急着追逐每一场热闹,不如慢一点,看看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热闹可以看,但生活还得自己过。
如果你在某些考试面试遇到了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记得不要被我的思路带偏,按别人教你的思路来。
这不是对某事的评价,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点随笔。